耶胡達·阿米亥是一名以色列當代詩人,同時也是“帕馬奇一代”代表人物。外文名為Yehuda Amichai,于1924年5月3日在德國維爾茨堡出生,2000年9月22日耶胡達·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,享年76歲。1948年開始創作詩歌,1955年出版了以色列文學史上第一代口語化的希伯來語詩歌《現在及他日》。曾獲得1982年度以色列獎。
耶胡達·阿米亥簡介
耶胡達·阿米亥(Yehuda Amichai,1924-2000),以色列當代詩人,“帕馬奇一代”代表人物。其主要作品有詩集《現在及他日》、《此刻在風暴中》、《開·閉·開》等。
1924年5月3日,耶胡達·阿米亥出生于德國維爾茨堡。1935年,隨家遷居巴勒斯坦。曾先后參加二戰、以色列獨立戰爭、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及贖罪日戰爭。1948年開始創作詩歌,1955年出版了以色列文學史上第一代口語化的希伯來語詩歌《現在及他日》。曾獲得1982年度以色列獎。2000年9月22日,耶胡達·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,享年76歲。
耶胡達·阿米亥的生平
1924年5月3日,耶胡達·阿米亥生于德國巴伐利亞維爾茨堡,“耶胡達”是個典型的希伯來名字,乃“猶大”一名的現代拉丁拼法,但“阿米亥”不是他的本姓——他出生時有個德國姓氏:普佛伊費爾(Pfeuffer)。從兒童時代起,阿米亥便開始學希伯來文,后來上了宗教學校。
1935年,隨家遷居巴勒斯坦;后入耶路撒冷中學。
1936年,他篤信正統宗教的商人父親,才給全家擇定了新的希伯來姓氏阿米亥,意思是“吾民生存”。進入青春反叛期的耶胡達·阿米亥,開始對正統的猶太教信仰產生拒斥,令其父母大為沮喪。
1942年,中學畢業后,耶胡達·阿米亥自愿加入了英軍的猶太旅,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,與法西斯戰于北非。
1946年,加入了巴勒斯坦的猶太復國主義地下武裝突擊隊帕馬奇(Palmach),并參加了1948年的獨立戰爭,在內蓋夫沙漠地區與阿拉伯軍隊作戰。戰后在希伯來大學求學,開始在雜志發表詩。
1955年,阿米亥大學畢業,在耶路撒冷一中學內謀得教職。同年,在開始詩歌創作六年之后,他出版了自己的首本詩集《現在及他日》,是以色列文學史上第一代口語化的希伯來語詩歌。
1956年,由于蘇伊士運河危機,阿以之間再度開戰,史稱第二次中東戰爭,阿米亥又從軍上前線。
1958年,阿米亥的第二部詩集《兩種分離的希望》(Two Hopes Apart)出版,從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詩壇和作為“帕馬奇一代”(指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有從軍經歷的作家)代表人物的地位。
1962年,阿米亥發表了劇本《尼尼微之旅》,并陸續出版了數本小說。
1963年,出版詩集《詩1948-1962》,發表小說《非此時,非此地》,被視作以色列后現代文學的先驅。
1967年,出版詩集《耶路撒冷》。
1968年,出版詩集《此刻在風暴中》,受到評論界高度評價,大量被翻譯成英文。
1971年,開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做訪問教授(直到1976年),發表第二部小說《野店》。
1973年10月,阿以戰火再起(史稱贖罪日戰爭),又回國從軍;出版《耶路撒冷和我自己的詩》。
1977年,出版《阿門》,自己完成英文翻譯版本。
1982年,因為“在詩歌語言上的革命性變化”,獲得了該國最高榮譽“以色列獎”。
1993年,專程飛到中國北京出席《耶路撒冷之歌:耶胡達·阿米亥詩選》首發式。
1994年,羅伯特·奧爾特在《現代希伯來文學》雜志上撰文《不可譯的阿米亥》,指出其對希伯來語的革新性貢獻;同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,獲獎者之一、以色列總理伊扎克·拉賓親自朗讀其詩作《上帝憐憫幼兒園的孩子》。
1998年,出版生前最后一部詩集《開·閉·開》。
2000年9月22日,耶胡達·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,享年76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