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:  名:
當前位置: 首頁 > 姓氏名人 > 政治家 > 劉秉
劉秉

劉秉(中國元代政治家)

劉秉忠,中國元代政治家,作家,城市規劃專家。字仲晦,原名侃。邢州(今河北邢臺)人。邢州在1220年即歸蒙古政權統治,劉侃十七歲時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。1238年,辭去吏職,先入全真道,后出家為僧,法名子聰,號藏春散人。秉忠自幼善學,至老不衰,一生著述豐富,有《藏春詩集》六卷,《藏春詞》一卷,《平沙玉尺》四卷,《玉尺新鏡》二卷。又有詩文集三十卷?!对贰酚袀??!对~品》卷一評其〔干荷葉〕曲作“凄惻感慨,千古寡和”。

個人資料

  • 本 名 劉秉忠
  • 別 稱 劉侃、子聰
  • 字 號 字仲晦,號藏春散人
  • 所處時代 元朝
  • 出生地 邢州(今河北省邢臺市)
  • 出生時間 1216年
  • 去世時間 1274年
  • 主要作品 《藏春集》、《平沙玉尺經》等
  • 主要成就 大元帝國設計師、規劃北京城等
  • 信 仰 佛教、道教、儒教

劉秉相關資訊

劉秉詳細介紹

  劉秉忠簡介

  邢州(今河北邢臺)人。曾棄吏為僧,法名子聰。入仕后始更名秉忠,字仲晦,自號藏春散人。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,寵任益隆,曾經位至三公,官居太保。先世瑞州(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)人,世代仕遼,后移居邢州(今河北邢臺市)。少年志氣英爽不羈,年十七即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,尋棄去,隱居武安山中,為僧人。后游云中,為元世祖所重,以征大理、攻南宋。至元初,拜光祿大夫,位至太保,參預中書省事,對元代開國制度多有建樹。又曾主持建上都、中都兩城。立國號“大元”, 以中都為大都,皆其力。秉忠自幼善學,至老不衰,一生著述豐富,有《藏春詩集》六卷,《藏春詞》一卷,《平沙玉尺》四卷,《玉尺新鏡》二卷。又有詩文集三十卷?!对贰酚袀??!对~品》卷一評其〔干荷葉〕曲作“凄惻感慨,千古寡和”。

  劉秉忠立法定制

  忽必烈即位,秉忠旨與諸儒議定各項制度。他居漠北多年,又一直追隨忽必烈,熟悉蒙古的“祖宗舊典”,于是糅合蒙古制度與中原傳統制度,初步制訂了元朝的新制。凡立中書省,改元中統,置十道宣撫司,頒布條畫,選用官員,他都起了重要作用。忽必烈曾命官府于開平南山(命名南屏山)之勝地為他營建庵堂為靜修之所,中統二年(1261年),又賜懷孟、邢州田各50頃。五年(改至元元年),命同議樞密院事。自入忽必烈王府以來二十多年,他一直以僧人身份為謀主,人稱“聰書記”,這時,翰林承旨王鶚上疏,謂其“效忠藩邸積有歲年,參帷幄之密謀,定社稷之大計,忠勤勞績,宜被褒榮”,建議“還其衣冠,崇以顯秩”。世祖欣然嘉納,即日命有司備禮冊,授為光祿大夫,位太保,參領中書省事,詔命還俗,改名秉忠,聘竇默女為其妻。

  自中統二年在燕京設中書分省,燕京實際上就成為第二個都城,開平升號上都后,燕京也于中統五年(至元元年)“正名”為中都。但舊城破壞較甚,于是至元三年世祖命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,以張柔、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負責建城工程。秉忠選定舊城東北曠地為新城址,按中國傳統的都城宮闕制度作了全面規劃,次年動工,城垣、宗廟、衙署、坊市相繼興建。九年,按照他的建議,改中都為大都。

  至元五年,秉忠為避免繁瑣事務,辭去參領中書省事,詔仍位太保。六年,奉旨與許衡等議定官制,其后就以此為準,又主持制朝儀,訪知禮儀者練習,征召儒生尚文等人,在前金故老和許衡、徐世隆(太常卿)指導下,“稽諸古典,參以時宜”,主要參照唐《開元禮》斟酌損益,定為新制,并按他的建議搜訪樂師,配備了音樂,又選怯薛士習為執禮員。朝儀既定,世祖觀禮后十分滿意,秉忠又奏立侍儀司掌之,從至元八年天壽節(世祖生日)開始舉行,此后凡即位、元旦、天壽節、諸王及外國使臣朝見、封冊、上尊號、祭祀及群臣朝賀等典禮,一律行朝會儀禮。以前太宗即位時耶律楚材曾初行朝儀,但不完善,未能改變蒙古舊俗,至此始為定制。這是對蒙古朝廷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。

  至元八年,劉秉忠等奏請建國號。成吉思汗建國以來,一直用“大蒙古國”國號,世祖即位后,統治中心轉移到了漢地,隨著中原皇朝體制的逐步建立,需要有相應的“美名”國號以表示其為“紹百王而繼統”的中原新皇朝,遂用秉忠議,以為前代皇朝如秦、如漢以興起之地為名,如隋如唐以始封之爵邑為名,都不足以表示本朝之偉大無比,于是取《易經》“大哉乾元”之意,建國號為“大元”(《建國號詔》)。

  早在1250年所上萬言策中,秉忠就提出當時行用的《大明歷》“日月交食頗差”,應頒行新歷。后來又建議修歷,但未及實行,至元十一年八月,卒于上都南屏山庵堂。十二年,詔追贈太傅、儀同三司,謚文貞。成宗時,贈太師,謚文正。仁宗時,又進封常山王。

欧美日韩三级字幕一区_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_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_一本岛高清v不卡免费一三区